◎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你的父母含着眼泪把你送到火车站。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韩国就曾使用这个工具,很好地解决了房价下跌和保障房缺失的矛盾。我国老百姓对住房看得很重,轻易不会出现美国式的大量止赎。
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前两次并未出现硬着陆,也未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坚持推动房地产的实质性调整,并不必然带来房地产市场硬着陆,我国也有条件避免硬着陆发生。4.具有较充实的财政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11年将达到10万亿元。四、推动房地产市场必要调整,避免硬着陆的政策思考当下许多城市的房价已显著超过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推高了社会的生活、商务成本,不利于下一步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可动摇。为此,可适当降低2012年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目标,将重点放在保障房的制度和配套设施建设上。
当房地产成为企业和家庭的重要金融资产之后,房地产往往作为抵押品推动信用扩张,使得房地产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并容易导致经济的过度繁荣。因此,尽管未来我国的潜在增长速度相对过去30年将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潜力。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在当前国际经济严峻形势下有着极大的迫切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出现慌乱。
分配不公、垄断企业的高收益、腐败问题,都是当下急需分门别类加以解决的。进入专题: 经济政策 。 4、外汇的大量储备及长时期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出口。改变目前银行的负利率政策,防止金融系统的寄生化倾向,适当提高国有银行的坏账容忍。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另一方面,随着压泡沫、控通胀政策的实施,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弱化反而有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进入专题: 经济泡沫 。二是实体经济部门在通胀下行期的融资成本相对偏高,即自身产品销售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但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这一趋势有可能保持到二季度,也就是表明去泡沫化进程还将持续。
可贷资金的增加将有助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贵问题的解决。按理说,在货币总需求保持稳定的状态下,一旦货币信贷收紧,银行间市场利率会显著上升。三是批发价格维持稳定,低位徘徊的银行间市场利率,表明持续近半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上述迹象表明,一方面,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完成资源配置调整,从占用资金较多的项目融资转向实体经济部门。
但去泡沫化不是毫无风险由于经济下行的惯性作用,2012年的开局之月延续了上年趋势,货币信贷持续保持低幅度增长,这将有利于把中国经济从延续两年之久的泡沫化中坚定而渐进地脱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84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5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亿元。
这就需要在正利率来临期根据各家银行融资结构实施定向宽松政策,比如对小额度贷款投放占比高、客户集中度低的金融机构定向下调其存款准备金率。因此,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反映的是大项目投资,短期贷款更多地体现为实体经济的活跃度,同时意味着金融稳定性的好转——金融部门不会因为过多的长期融资引致过高的违约压力。银行以理财产品吸引社会金融资源回归银行。如果去泡沫化进程持续,新问题是在融资有效需求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否则经济将过快由通胀转向通缩。既然表外融资的资金成本高于表内,为获得收益,金融机构很可能实施高风险操作——向那些还款能力可疑的对象提供金融资源,且最终盈亏由原始资金供应者(即存款人)承担。但问题是,上述信息在表内并无反映,则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的关联度正在下降。这预示着通胀率在3-6月间将显著下降,一旦通胀率下降到3%左右,假设政策不变,则两大现象将可望依次发生:一是正利率导致社会资金回流银行体系。
随之而来的挑战在于结构而非总量——在压缩货币增长率的同时,如何把金融资源动员于可持续发展的实体经济部门。因此,如何监控表外融资并给出适当的监管安排是未来宏观审慎管理的一个技术性挑战。
近期的金融形势证明,来自资产泡沫的货币需求正在收缩。但是,去泡沫化并非毫无风险,负利率及不透明的表外融资仍然是最大风险。
当前,上游价格正出现明显回落——1月的P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1%。一是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增速差超过9个百分点,意味着投机性货币需求大幅消退。
1月CPI为4.5%,根据现行存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负利率仍然存在,脱媒和表外融资成为供求双方愿打愿挨的选择——存款赔钱但投机风险高。狭义货币增速明显低于广义货币,意味着居民更多地倾向于持有存款而不是金融资产,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即是上述指标变化的最好诠释。这在2011年三四季度的确出现,并且引致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严重短缺。总需求和信贷需求会随着投机预期变动而变化。
但这一常识存在一个前提——货币信贷需求的稳定性。近期的货币金融数据印证了经济正处于去泡沫化通道。
近期的金融形势则证明,我们的货币需求正在收缩这种不顾一切满足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货币需求的货币供给模式,是未来中国货币高速增长能否终结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过去10年泡沫化程度较高的风险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可能面临估值下降和去泡沫化的压力。所谓内生性,简单说就是说货币需求推动货币供给,或者说贷款创造存款,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很难主动控制货币供给。
从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主要原因,因为市场化后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交易媒介功能。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是因为产品的货币化,通过市场交易发现了价格,才导致货币需求(无论是现金需求还是贷款需求)增加,从而推动货币供给增加。其次,从中国央行的角度来看,由于它不具备独立性,在货币供给方面它是略显被动的,从而也带有了部分内生性的特征。首先,中国的货币增长是存在一定的内生性特征的。
进入专题: 货币增长 。当然,正如中金公司上述报告所言,随着人口红利即将终结、贸易顺差的缩小和人民币升值趋势的放缓,中国央行被动推动货币高速增长的行为预计将逐步减少,但这也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否则中国央行还会成为货币超发的引擎,这也是未来货币高速增长能否终结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在过去十多年,在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又承担了稳定汇率的政治任务,在购汇过程中不得不再次被动投放人民币。比如,英国M2/GDP之比从0.5到0.8用了75年的时间,美国M2/GDP之比从0.4到0.8用了45年的时间,而中国M2/GDP之比从1978年的0.28到1990年的0.8,只用了12年的时间,从0.8到1.8也只用了20年的时间。
目前,这一进程还没有完结,特别是资源价格改革还迟迟未能有效推进,从这一角度来看,货币高速增长恐怕还不会在短期内终结。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产品的货币化告一段落,但资产和资源的货币化进程开始展开,比如,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货币化(包括股权转让、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土地和房产的货币化等等。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1:48天狐定制
2025-04-05 11:32天狐定制
2025-04-05 11:32天狐定制
2025-04-05 11:07天狐定制
2025-04-05 10:53天狐定制
2025-04-05 10:39天狐定制
2025-04-05 10:34天狐定制
2025-04-05 10:27天狐定制
2025-04-05 10:08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5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